蒙特梭利和平教育 

    和平教育有兩個重點,一是學會解決衝突,二是在人心建立持久的和平。有一句話說:「預防衝突是政治的工作,建立和平則是教育的工作。」老師和家長肩負著這個重大的使命。蒙特梭利博士曾說:「和平是教育的里程碑.我們的工作很明顯的,不應僅止於預防孩子對戰爭的着迷,也不僅止於阻止孩子玩武器玩具或研究戰爭,我們必須做的是建立預防這一切的文化。意欲戰爭的人就會預備孩子要戰爭,然而企求和平的人卻未組織起來對幼兒、兒童與青少年產生影響。和平……乃建基於人性。」這是70年前蒙特梭利就已提出的警語與方向,但至今卻未有太多的進展。今日的電腦遊戲、暴力節目,讓兒童長期暴露在各種暴力刺激中。 

   
蒙特梭利老師Andrew Kutt在「為什麼我們必須教導和平」(Why we must teach peace ? )一文指出:「沒有什麼比孩子覺察到生命的特殊性與地球的神聖性更美、更珍貴的了。……我們感知到我們在學校的工作就是開展幼兒的精神性。……這種內在精神性的開展無關宗教哲學,蒙特梭利也非發明此一名詞概念
的人。精神性在河流邊。在孩子操作金黃色串珠時就可以見到。」 


和平教育從兒童開始 

  
1992
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瓜地馬拉Rigorberta Mechu女士指出:「遍及世界各個角落都充滿要求和平的怒吼,數以百萬計的人們在沈默中哭泣、肩負著重擔,無止境的承受衝突的情境與悲劇。這些怒吼都是和平的承載者,對人類整體有所助益,讓我們能更有尊嚴的寓居於世。」蒙特梭利博士曾獲四次諾貝爾和平獎提名,千禧年美國蒙特梭利學會聯合相關組織,再次嘗試讓蒙特梭利獲得提名,因為她實至名歸,只是審核委員會表示已逝人士不能再參加競逐。 

   
另一位主張和平應從兒童開始的是印度甘地,他與蒙特梭利都具有相同的視野與遠景,主張和平要成為可能就必須從孩子開始。他在一封給蒙特梭利的信件中寫著: 

   
蒙特梭利女士,出於對孩子的愛,透過無數的機構,您努力的教育孩子,帶出他們最良善的部分,儘管如此,我仍盼望不僅富裕的孩子,更有窮人的孩子,都能受此自然的訓練。您很真實的察覺,若要抵達世界真正的和平,若要真正進行反戰之戰,我們就必須從孩子開始。倘若孩子能在自然的純真裡長大,我們就不用掙扎,不用透過毫無用處的各種愚蠢解方,而能從愛到愛、從和平到和平,直到世界每個角落都為和平與愛覆蓋,而它們正是有意識、無意識的為整個世界所渴望。 

  
有一首詩這樣寫著:「心靈正直,人就美,人美,家庭就和諧,家和,國家就有序,國家有序,世界就和平。」如同儒家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因此,人應從自已的心靈開始,先感覺自己的美好,方能擴及家庭,國家與世界。 

幾乎所有宗教都提及人與人之間相互對待的方法,各個宗教的和平黃金律如下: 

l
.勿以你自己也會受傷的方式對待別人。---佛教 
2.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全部的律法,其餘皆是注釋。---猶太教 
3.希望別人如何對你,先那麼對人。---基督教 
4.直到己所欲亦施於人,無人是信徒。---回教 
5.將兄弟置於自己之前的人受到祝福。---巴海大同教 

   
你可以想一想自己人生的黃金律是什麼,記錄下來,並反觀它如何影響你生活的各個層面。

精神胚體 

   
精神胚體這個概念與我們倡導的和平教育息息相關。蒙特梭利在 (和平與教育) (Peace and Education) 一書中提到的精神性就是和平的最根本立場:「孩子不應被視為一個軟弱無助的個體被受到保護與幫助;而是要被視為精神胚體,從出生那一刻開始,就擁有積極主動的精神生命。所以我們應當引導孩子,透過其本能積極的建構人格。」 

   
(幼兒與家庭)(The Child in the Family) 一書中,蒙特梭利提到:「當我們檢視各樣生命物種.我們將看到人頗獨特之處。大多數動物的幼雛在出生幾小時內就能移動,發出聲音、離開母親,何以人類的幼子無法如此?主要是人類的精神生命、精神胚體需要長時間的涵養。」0~3歲嬰幼兒正處於無意識吸收性心智時期,無意識的自環境接收聲音、訊息,所以此階段得環境必須其有秩序、美感,讓孩子在其中吸收文化的養分。她提及歐洲一個案例:嬰兒躺在被布覆蓋的嬰兒車內,成人認為這樣做可免受環境中聲音、顏色、形狀的刺激;相對的,一些生活在鄉村的孩子就顯得很幸運,他們被媽媽揹在背上,隨母親走動,不斷汲取環境中的聲音、顏色,接收文化刺激。如同身體胚體需要養分,精神胚體亦是如此。成人真正應保護孩子的是讓他們免於周遭的吵雜,以及不適當的刺激來源,讓他們在自然的環境中成長。

   
每位孩子都其有成為世界人的內在力量。但卻沒有動物的本能與直覺,這背後的機制到底是什麼?我們必須從精神胚體的三個成分談起。

赫爾美--赫爾美是一種生命力,是人類不斷為生命尋找意義的動力,塞根、伊塔也都曾提過。西方哲學家亞里斯多德主張所有生命體都受到內在目的驅使,嬰幼兒即具有很強的生命力;而超越幼兒期可見於成人身上的生命力是其「宇宙任務」(cosmic task),宇宙定位」(cosmic place)的尋找,所有人類都不斷的尋找安身立命的處所。印裔美籍身心療法與靈性大師Deepak Chopra 將赫爾美稱為 「達摩」(Dharma梵文,又為「法」),意指生命的目的,人類以其獨特天賦、方式加以表現。當我們開始注意人的力量與精神性時,對幼兒、對成人的看法就會發生根本的轉變。 

牧內美
:精神胚體的另一成分是牧內美,那是物種集體無意識的共同記憶。人是物種之一,人之所以為人是何種面貌,需溯及人類最早的祖先。我們攜帶著祖先的印記,蒙特梭利將之稱為種族的記億。

星雲
:第三個成分是星雲。何謂星雲?簡言之,意指是什麼驅使孩子建構自己?就是敏感期。蒙特梭利指出在我們面前的孩子已經自性俱足,具備了所有開展的潛能,除非成人加以壓抑。 

靈性的涵養 

   Aline Wolf
是美國蒙特梭利教育的先驅,著有「涵養孩子的精神」(Nurturing the Spirit) (一間和平的教室) (Our Peaceful Classroom)等多本著作,去年受到美國蒙特梭利學會A.M.S.的表揚。針對蒙特梭利教育令人讚嘆的教學內容,如:作教具、混齡編班、提供足夠的時間進行活動、溫暖具邀請性的預備環境等,Aline Wolf 提出一個問題:蒙特梭利教育與其他教育系統有何不同?」其回答如下: 

   
我相信蒙特梭利教育者能夠提供今日兒童最佳的禮物就是涵養其感性(spirituality),這是這個時代的任務,也是蒙特梭利對教育最卓越的貢獻。然而蒙特梭利教師卻常忽略蒙特梭利在(和平與教育)一書所言:「如果教育能肯定兒童人格的內在價值,並提供適合精神成長的環境,全新的孩子將向我們展現,其驚人的特質對改善世界將有所貢獻。」所以我們要告訴家長,我們所有的課程,以及所有協助孩子獨立、專注,使用感官觀察、形成良好工作習慣的努力,其背後深層的信念就是要涵養每位幼兒的靈性,包括安靜與反思的經驗、虔誠與謙卑的涵育、對自然的崇敬、對地球的關懷、對萬事萬物的欣賞、對忍耐、和平、慈悲、慷慨和愛的鼓勵……。 

   要達成上述工作,教師自身靈性的成長非常必要,教師毋須擔心如何將靈性移植給孩子,因為它早就在那裡,兒童的本性就是靈性。靈性的涵養必須從教師內在的自我本質自由的流洩,從相信每個孩子都具靈性開始。那麼,成人該如何涵養自己的靈性?當生活不順、衝突發生,成人如何照顧自己的精神生活?也許是做瑜伽,打太極,我個人則偏好早起到大自然中散步,方法多元,最重要的是每個人都要找出與自己內在靈性接觸的方法.並常做省思。

   
靈性與宗教常被混為一談,其實兩者有所區別。靈性召喚全人類的整合性,是賦予生命意義的基本動力。有些人選擇以特定宗教來表達靈性,但令人遺憾的是有些宗教無法容納異己,造成世紀以來的區隔與悲劇。對於創造與意義這類大哉問,宗教提供答案,靈性則尊重提問,並鼓勵每個人從內在去尋求答案。

  
英國牧師與心理學家Diarmuid O Murchu在「量子神學」(Quantun Theology)書提到有組織的宗教,只構成人類靈性之旅的5%而已,而靈性之旅早在七萬年前就已展開。Jhon Littleton是一位具有二十幾年經驗的蒙特梭利老師,他研究文化人類學,發現未過度物質化的孩子與原始人類意識有許多共通之處(這正是牧內美的作用,將我們與早期祖先聯繫起來)

1.
與自然世界沒有分離。 
2.與地球和生命力有神聖關聯。 
3.了解如何與其他生命共容、共存。 
4.直覺的受到植物、動物、沙、水、太陽、星星.岩石、戶外的吸引。 
5.能將想像視覺化,並將自己想像成書裡的動物,與植物、岩石溝通無礙。 
6.當基本需求滿足,能飽滿的活在當下。 
7.有強烈要唱歌、跳舞、打鼓、響鈴、製造音樂的傾向。 

    古人與自然環境、靈性維持一種和諧的關係,人類今日的生存也許有賴重新向祖先借鏡---因此,幼兒是我們的老師。 

宇宙教育 

   6~9
歲的孩子是進行宇宙教育的敏感期,我們從生命起源的「大故事」(the Great Lessons) 開始,介紹地球的歷史。愛因斯坦指出人是整體的部分之一,這整體就是宇宙;如果將自己與整體分離,就是把自己置入牢獄之中。為了將自己從孤立的牢獄中解放,我們必須擴展慈悲,擁抱生命、大自然與美。 

   
蒙特梭利提到每個人都要找到自已在宇宙中的定位,完成屬於自己的宇宙任務。對幼兒而言是園藝、照顧植物;對6~12歲幼兒發而言,一定要走入大自然。當人置身在大自然裡,大自然將對我們「訴說」。任何圖書,畫作、圖片的描繪,都比不上真正一棵樹的力量;沒有一本書、沒有一間博物館,能像「樹」散發出某極對靈魂說話的物質,然而,我們的孩子卻常被剝奪與大自然接觸的機會。有一本新書 (讓孩子走出室內) (Leave No Child Indoors),書中指出目前美國小學教育偏執於能力測驗與評量分數,孩子被留在室內讀書,遠離自然。作者進行一項戶外教育的研究,發現接受戶外教育的學生成績不比一直留在室內讀書的學生差。

和平解決
衝突 

    
我們必須了解衝突是必然的,而且衝突能帶來行動,帶來改變,但衝突一定要尋求和平的解決方式。在小學的教室裡,每間學校運作方式各有不同。過去我所服務的學校招收5~12歲的學童,我們訓練12歲的大哥哥、大姊姊擔任和平使者,最初稱為「衝突管理人」(conflict manager),後來改稱「和平製造者」(peace maker)。他們先到各班示範處理衝突的方法,然後在遊樂場或操場「出勤務」,一旦有爭端發生,爭端者可尋求和平使者的協助,或由和平使者發現需要介入的爭端;然後一群人來到遊樂場上的「指定區域」談論雙方觀點。 

   
這時不再需要和平花,而是透過和平使者的仲介協調,雙方遵守一來一往、不打斷別人發言的原則,各自說出事情的本未,直到達成共識與解決問題。和平使者穿插著說:「換你說」,「你聽到XX說的嗎?」「你說的是XXX這樣嗎?」確保雙方都能徹底發言、清楚明白。最後雙方雖不一定要握手言和,但務必將協議與結論記錄下來。除了學校,各班也都設有和平使者,他們先把「衝突解決」的步驟詳細列表,再依此處理,全校一致。 

   
另外,我們會對「和平」進行一主題探究。在大海報寫下「和平製造者」的字,問兒童這個字對他們的意義,並把他們的回答記錄在海報上,如同織網似的 (webbing) 架起網路,譬如:「和平製造者就是照顧動、植物」、 "停止世界上所有戰爭」等。在充分回答與記錄後,將海報貼在教室牆壁。之後討論如何讓我們的教室成為和平的教室,同時也唱和平歌,閱讀與和平相關的圖書、詩歌。最有意義的是讓孩子說說他所認識的和平製造者,孩子的回答也許是阿?,廚工阿姨、輔導室老師或街坊鄰居。大家腦力激盪出一份要向和平製造者提問的問題,再各自對這些心目中的和平製造者進行訪談,並回到教室內發表訪談結果。經過一段時間後,擇日邀請這些和平製造者到教室內接受學生的點心或午餐招待、聊天,讓學生「具象化」,知道原來某某人就是種某某花草樹的人,並表達感謝。 

   
   
接下來,針對較廣為人知,曾做出偉大貢獻的和平製造者進行探究,譬如:甘地、馬丁路德、證嚴法師、吳鳳、蒙特梭利等,認識其生平事蹟,做出和平製造者的時間線 (time line),務必包含女性。此外,教室必須有和平桌或和平區的設置,備有一些美感的物品,設有安靜的時段讓孩子有機會到和平區觀看美的事物,感受安寧和平靜。一間和平的教室裡兒童圖書繪本更是教室不可或缺的圖書。另外,加拿大有一間3~12歲的學校,全體學生都學唱一首和平歌,他們將歌詞貼在牆壁,成為全校週五的晨誦,很值得仿效

本\文載於第70期蒙特梭利雙月刊 P.60-65  (2007.4.5)



進一步認識 - 蒙特梭利之道,請點選下列連結:
        (推薦蒙特梭利教師閱讀)
http://www.wretch.cc/blog/montessori/20501306




種籽創園理念,請點選下列之連結

http://www.wretch.cc/blog/montessori/20483652

種籽的一天 節奏與秩序,請點選下列連結

http://www.wretch.cc/blog/montessori/20483668

種籽的特色,請點選下列連結

http://www.wretch.cc/blog/montessori/20507230

種籽戶外探索日,不一樣的教育,請點選下列連結

http://www.wretch.cc/blog/montessori/20483677

種籽的蒙特梭利節慶活動,請點選下列連結

http://www.wretch.cc/blog/montessori/20483688

蒙特梭利和平教育,請點選下列連結

http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種籽幼兒園 的頭像
    種籽幼兒園

    員林種籽蒙特梭利幼兒園的部落格

    種籽幼兒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留言列表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