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培養幼兒高層次思考的能力

 本文載自蒙特梭利雙月刊 

91年4月14日於台北國立師範大學演講內容 
演講者:DR. Pamela  Rigg  
美國舊金山灣區蒙特梭利訓練中心校長 
AMS 0~3歲、3~6歲合格師資培訓教師 
具四十年蒙特梭利經驗
翻譯:陳貞旬 

黃凱祥 整理  

 

    在台北研習了一週的蒙特梭利英語教學法,我深深的為DR . Rigg的風範所吸引,我看到了一位真正的蒙特梭利人所應具備的氣質,肢體語言是如此高雅、談吐是如此柔和與謙沖有禮,雖然已經六十七歲了,但仍全心全力地在指導我們,她所傳達給我們的不僅只是知識而已,更重要的是在於蒙特梭利的精神。星期天(十四日)的演講,DR . Rigg引領我們進一步深思如何引導孩子做深層思考,這是一場相當精采的演講。由於整場演講是針對蒙特梭利教師所做;因此在本文的整理上,我加入了一些個人的看法和延伸,以供父母做參考,並且在閱讀上比較能理解DR.Rigg所要傳達的理念。在文中的場景無論在何時何地,任何的對象都可以思考如何去引導孩子。在我的想法上,對蒙特梭利精神的理解和掌握,才能真正的幫助孩子,願與所有的父母共勉之。  

進入思考的第一步  

 


過去社會裡,比較重視智力的培養,往往忽視了孩子情緒管理的能力。現代社會雖然已經比較在在談EQ,然而時至今日,多數的父母還是著重在孩子思考和學習的能力上的表現,也就是,學習的成果代表了一切。在傳統觀念上,當孩子展現出傑出的學習成果時,往往也代表了孩子很聰明同時具備良好的思考能力。實際上我們都忽略了一件事,學習成果與記憶能力或許有關連性,但是記憶能力與思考能力是不能劃上等號的,『思考』與『高層次的思考』更屬於不同的層次。 

    舉例來說:在蒙特梭利環境中我們常常會使用三段是教學法來指導孩子。  
 

一、命名:這是一枝筆。這是一張紙。   

二、請你告訴我筆在哪裡?請你告訴我紙在哪裡?   

三、這是甚麼?  

在三段式教學法裡,孩子展現出的是人類最基本的能力---記憶;然而更重要的能力是『高層次的思考』。要達到這一個目的,『發問』的技巧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引導技巧。而在孩子進入高層次思考之前,豐富的詞彙可以說是很重要的條件,蒙特梭利曾經提到如何準確的使用形容詞,當孩子建立的豐富的詞藻時才能進一步探討思考能力。因此我們在蒙氏教育裡的基本示範會帶入名稱的練習,讓孩子充分的理解並靈活運用他們所學習的詞彙。那麼如何指導孩子深層思考呢?首先我們必須做到『Let all the words be counted!』即『讓所說的話精簡化!』對孩子來說,太複雜的話語會影響到他們對語言的理解,當然也就有礙孩子的思考能力的發展,因此我們在介紹名稱給孩子時就會使用最精簡、明確的語言讓孩子理解。 
 

例如在基本教具的操作裡,我們不僅給予名稱,還加入了形容詞的練習,這就是豐富詞彙的一個很好的途徑。
 

長棒 – 長的、短的、比較長、比較短、最長的、最短的。  
 

粉紅塔 – 大的、小的、比較大、比較小、最大的、最小的。  
 

常規的重要性  
 

在進入高層思考之前,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工作 - 協助孩子建立常規。在蒙特梭利的環境裡,『教室常規』是最重要的一環,唯有常規確立了,孩子才能穩定下來並進入工作狀況。如果連常規都無法建立,在這樣的環境裡孩子只會一再地產生衝突、迷惑、不知所措、不知如何工作、干擾別人、破壞團體規範。如此一來,他們的腦中充滿混亂,根本無法做有條理的思考。因此,如同在前面所介紹『語言』的部分,老師們在教室中所使用的語言務必非常精準。比如說,當孩子在教室跑的時候,老師一邊以手勢,一邊告訴孩子:『慢慢走!』(以非常嚴肅的表情和堅定的語氣);又比如:『使用室內的聲音』;『一次只拿一樣教具』;『在地毯上操作教具』;『繞過地毯走』;『將教具歸位』。  
 

幫助孩子『類化』的技巧 
 

接下來就進入團體討論的階段,在使用語言的技巧上必須注意對於『物體』與『語言』的聯繫和處理,對老師而言,發問的技巧必須讓孩子的思考具體化。例如:『使用室內的聲音』、和『小聲一點』,看起來似乎一樣,但是在引導孩子的實質內涵上卻有極大的差異。『小聲一點』是屬於一個『比較』性的詞語,和其他情境做比較才能瞭解這是小聲,而且會因為比較的基準點不同而產生改變。而『使用室內的聲音』就非常的具體,而且可以引導孩子去類化其他相同的情境,對孩子來說不僅容易理解,他更會去思考以及學習而『類化』在其他的環境裡也必須使用相同的說話方式來交談,這樣的引導很容易的就讓孩子與整個生活環境的經驗互相連結起來。如果他無法理解室內的聲音,孩子就會思考老師的提問與他生活環境的情形是否也需使用相同的技巧,而強化他對『室內的聲音』的理解,若他已經理解『室內的聲音』孩子更能將這樣的行為類化到其他他所尚未理解的環境中。因此,在團討時間裡我們可以以這樣的提問技巧來引導孩子:

 老師問:『你在哪裡使用室內的聲音?』

 『教室、教堂、廟裡、圖書館、商店、醫院、音樂會、、、』

 所以這樣的提問可以幫助孩子思考以及類化相同情境或活動。

 老師問:『室外可以使用室內或是室外的音量?』

 問:『在參與典禮時聲量是使用室內或是室外的音量?』

 問:『在球場是使用室內或是室外的音量?』

 這一些發問都是在協助孩子類化更多的情境。

 問:『為何要小聲或使用室內聲音呢?』

 答:『才不會打擾到別人,而且這是尊敬別人的行為。』

這些問題可以引導孩子瞭解使用室內的聲音所表達的意義 尊重。

 停下腳步思考

   在教室的常規中我們提醒孩子『在桌上或地毯上操作。』最重要的是我們希望孩子能有所回應,但不是由老師來給孩子答案,我們希望孩子能夠停下來想一想,然後思考一下答案,所以我們可以讓孩子思考一下,為甚麼教具必須擺放在地毯或桌子上?你可能會得到這樣的答案:『不會被踏到。』『知道這項工作是別人正在操作。』『這樣才會擺放整齊。』;那麼接下來我們就必須引導孩子思考,然後學習類化其他的情境:『教具(工作)可以在甚麼地方操作?』

 『家裡的廚房餐桌、書桌、店理的櫃臺、銀行裡的桌子、、、』

 我們也可以讓孩子思考:『為何需要常規?』『哪裡可以應用?』

 當然教師在提問的時候,我們必須依孩子的反應來預備下一個問題,經由這樣的一個發問方式以及步驟,讓孩子深層思考並建立連結關係,孩子這時候就在腦中進行搜尋,組織生活中的經驗,如此便形成一個高層次思考了。』

 提問的模式與技巧

   孩子的思考是很重要的能力,因此,好的提問方式可以引導孩子做很多深層的思考,雖然我們並未給他們答案,但是在引導的過程裡,孩子的思考學習會非常驚人的。

 以下是幾個提問的技巧和方向:(五個W

 Q:(What)這是做甚麼用的?

 Q(Why)為甚麼我們要是使它?

 Q(Where)我們在哪裡使用呢?

 Q(When)我們何時用呢?

 Q(How)我們如何使用呢?

 一般我們在教學上都會應用五個W的提問方式,但是我們還可以引導孩子做比較深層的分析思考:

 Q:還有其他的物品也具備相同的功能(以同樣的方法操作或使用)嗎?

 例如:衣服上的扣子她的功能是將兩片布連結起來。

 問:『還有其它的物品具有相同的功能嗎?』

 『釘書針、迴紋針、、、』

   當然並不是非得把所有的問題都問完,在討論的時候我們必須注意觀察孩子的投入程度,視孩子的耐性調整我們發問的時間;在接下來的一、兩天後我們可以把孩子在討論時所提出來的物體再展示一次,並加強連結關係的建立。

 再舉例:

 Q:『電風扇有甚麼作用呢?』

 A:『有風、空氣流動、葉片會旋轉、要插插頭、、、』

 Q:『為甚麼我們要用電風扇呢?』

 A:『因為太熱了!』

 Q:『為何電風扇在旋轉,有風我們會覺得涼快呢?』

 A:『風在循環(流動)吹到我們的皮膚,會將我們身上的熱帶走。』

 Q:『風車和電風扇有何相同的地方?』

 A:『都有葉片?』

 Q:『有甚麼不一樣的地方嗎?』

 A:『一個要插電,一個不用。』

 Q:『為何風車不用插電?』

 A:『因為風車是靠風(水)來推動。』

 Q:『風車可以做甚麼事呢?』

 A:『灌溉、發電、、、、』

   所以在這裡孩子已經理解,電力可以推動電扇而產生風,風也可以推動風車來產生動力。一般人都有直覺式的看法和認知,因此當我們習慣用自我的認知來判斷事物時,我們也失去進入更高層次思考的機會;同樣的,如果我們常常不經思索,為了『協助孩子』而貿然給予他們答案或未能進一步引導孩子思考,也同時扼殺了孩子邁向高層次思考的道路』

 直接情緒的表達對孩子的障礙

   孩子每天都會面對情緒性的直接反應 - 直接的情緒所表達的是非理性而且不經過思考的反應,而我們有一項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協助孩子認清自己的情緒反應,讓孩子學會當直接情緒產生時應該如何處理,如此孩子才能進入高層次的思考。因此當孩子直接情緒產生時,我們可以問問孩子:『你是不是很生氣?』『你是不是很傷心?』『你能怎麼處理?』比如說:當小明很想操作的一項工作被小華先拿走了,小明正要做出反應時,老師就需以很敏銳的觀察發現孩子的反應,並先請孩子停下來,這時的停下來的動作,不僅是身體動作的停止,也是讓孩子直接情緒的暫停。我們的適時介入,不僅給孩子有機會思考,更讓孩子漸漸學會自我控制情緒的能力。

Q:『你想要做甚麼?』

Q:『誰已經先拿了?』

Q:『你可不可以搶她的工作?』

Q:『如果你被搶有甚麼感受?』

Q:『你覺得你現在可以做甚麼?』

Q:『如果你真的很想做這一項工作,你覺得你應該怎麼辦?』

    孩子會知道應該如何去處理,因為他們本身相當瞭解教室的常規,他們也理解面對這樣的情形應該如何處理,只是當他們面對直接情緒的產生時,往往已經忘了思考,行為動作被衝動給控制之後,深層的理性是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模式的。所以透過這樣的引導,孩子可以更清楚自己的感受,並且知道應該如何去做,這時候我們已經引導孩子進入高層次思考。這就回到前面我們所談到的,為何常規如此重要了!

延遲獲得滿足感 進一步幫助孩子思考

    根據研究指出,幼兒時期經過『延遲獲得滿足感』培養的孩子,他們在青少年時期比較受到歡迎、更富冒險精神、更有自信、更加獨立。而沒有經過延『遲獲得滿足感』培養的孩子,於青少年時期則顯得比較孤獨、缺乏信賴感。所謂『延遲獲得滿足感』就是讓孩子學會等待,這一個過程是相當重要的,當孩子懂得等待,孩子就越能控制自己的情緒,產生情緒失控的機率就越低。因此他們在社會技巧的能力以及學習和別人相處的方面表現就越好。現代社會常常可以看到父母溺愛孩子的情形,父母對孩子的需索,盡力的去滿足,也因此孩子往往被過度滿足,所以他們就比較無法接受『等待』的感受,比較缺乏耐心。『延遲獲得滿足感』的培養事實上和直接情緒的轉換有相當大的關連性;也就是說,當孩子學會等其他人完成工作才能進行操作、有耐心的等待排隊、等到撲滿存滿了才可以買心愛的禮物、、、等類似的延遲獲得滿足感的行為,孩子就越能控制自己的情緒,相對的情緒爆發出現的頻率就會減少,同樣的也顯示孩子越懂得如何去思考。

    透過『思考訓練』課程或許也會達到『思考』的目的,但是,在人格上以及情緒上的培養,卻非課程化的訓練所能引導孩子的;落實在實際日常生活與健全人格發展的教育,並適時的引導孩子學會自我控制和學習思考,讓孩子在思考能力與情緒控制能力上同時並進,這才是引領孩子進入高層次思考的最佳途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種籽幼兒園 的頭像
    種籽幼兒園

    員林種籽蒙特梭利幼兒園的部落格

    種籽幼兒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