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一位來種籽參觀的媽媽,她在為孩子找尋一所心中理想的園所。曾經瀏覽過種籽的網站,看到照片中孩子工作的表情,覺得這才是主動的投入工作,而且散發著真正的快樂和喜悅,這就是她所要看到的表情。這樣的鼓勵讓我們十分開心。這位媽媽再提出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老師到底是如何觀察孩子的需求?」
在傳統教學中,一個班級中大家的年齡一樣、採用的課本一樣,連教學的進度也必須一樣。大家參與著團體共同進行的課程和活動。或許,表現出的不一樣就是「會」跟「不會」。當孩子不會時,老師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幫助孩子多一些練習,反覆的練習多一些,久而久之,他們自然的就「記住了」。反覆教學模式,就大腦神經科學來看,可以讓孩子對學習的內容產生連結,讓連結的路徑變得非常直接與通暢,所以記憶的效果十分好。
因此,就學習理論的原則,絕對不能否認記憶式的學習方式對孩子的幫助。但是在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必須特別注意,今天記住如何操做,不代表孩子知道為什麼,也不代表明天依然會記得曾經「學會」的內容。因為,記憶會遞減,記憶也可能只是短期記憶效果;當下在教師面前知道如何操作,可能過兩天就忘的一乾二淨。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讓孩子多加複習,直到深深的記住為止。只要孩子未來仍然保持運用這些知識、技能,他們就能持續掌握;不過,如果這些能力尚未成為長期的記憶,了一陣子不用,記憶就開始模糊,甚至忘記。不過,在未來還是可以透過複習喚起記憶。
隨著年齡慢慢增長,記憶式學習加上邏輯理解能力的進步,孩子對於訊息的接收、分析和推理的能力慢慢增加,他就能將這些知識消化吸收。所以,對他們而言,是一種先記住整個過程和答案,再慢慢理解的學習歷程。至於是不是真正理解概念?除非特別用心,否則老師很容易的忽略孩子並沒有真正學會,而只是「記住」而已。過了這一個課程之後,除非反覆出現的知識或概念,否則不見得可以觀察得到!在這種情形之下,觀察會比較著重在學習的最終成果的展現。至於,學習歷程的點點滴滴所代表的意義、孩子的思考脈絡,或是學習過程需要橫向連結的概念,不見得能夠直接觀察得到。此外,傳統學習的方式是由成人所發起,在團體學習中個別孩子的興趣度、學習速度的快慢、學習的情緒等因素,就很難在教學的過程中認真考量,傳統的評量也教難堅固到這一個層面。更重要的是,孩子的思考歷程和內心世界未能深入觀察。
相對而言,蒙特梭利的教學與觀察方式的要求就有所不同,而且難度較高。首先,蒙特梭利的教育必須先引導孩子主動且自由的去選擇工作,著重的是孩子對工作的樂趣與投入度,這種興趣度的培養是來自於孩子的內在。這也是教師觀察與引導的重點 – 必須讓孩子對工作感到樂趣,他們才會真正的投入工作。
接下來,教師就必須從孩子的操作中去發現他們對工作的熟悉度、瞭解情形、情緒反應、興趣方向以及認知概念的理解與狀況。由此,再依孩子的年齡、興趣、發展所需來引導他們工作,與幫助他們成長。或許孩子需要的是毅力和專心,或許是數概念的某一個環節較為模糊,或許是對符號不熟悉,或許是人際互動較弱,也有可能孩子較為急躁……。孩子在工作表現出的所有反應和行為都有其背後所代表的意義。這所有的一切都需要教師用心的去解讀,並且認真的協助孩子規劃他成長的道路。
由此可知,要落實蒙特梭利教育真的得更加花費心力與用心,蒙式教師對教育和引導也必須以全人發展為教育目標!因此,種籽的教師群必須是一個互相分享教學心得的團隊,彼此分享工作中的發現,討論研究孩子在工作中呈現的行為所代表的意義,藉由教學相長的互動,從孩子身上以及教師間的交流學習與成長,更得不斷的對蒙特梭利教育的哲理不斷的探究。而這就是蒙式教育的可貴之處了。
上週,觀察到一位孩子正在操作一百板,他很高興的說做好了,不過可以發現許多的數字都任意擺著;於是陪他進行分類再來擺放數字,可是他依然無法正確的完成。然而,重點在於:首先,孩子自己選擇這一項工作。其次,他工作的非常投入與開心。就孩子本身而言,即使概念尚未建立(大人真的不要急切要求孩子一次就學會,或不斷糾正孩子),但他確實從中獲得滿足與快樂,所以可以想見的是他下一次還會選擇一百板!
就教師而言,看到了未來如何幫助孩子建立概念的道路:
1. 數序概念尚未清楚,所以可以透過記憶式唱數來熟悉。
2. 數字會唸相反(24唸成42),位值的概念不夠熟悉,所以可以透過塞根板、銀行遊戲和彩色串珠等工作來進行取量遊戲。
3. 數字分類後,取數字卡時未能按照類別取數字,會任意拿取。表示對於工作的次序性得再多加引導,讓孩子建立「由上到下、由左而右」的工作習慣
簡單的互動就能觀察出如此多的細節,如果不認真的去思考,不認真的去判讀孩子的行為、工作上所呈現出來的意義,那真的無法有如此多的收穫。倘若教師看到孩子不會、排錯數字卡了,就斷然的介入糾正,或是要求孩子改換其他的工作(因為他排不出來),那麼即使他未來有一天可以學會這項工作,但卻已經抹殺了孩子對學習的熱忱。當成人的介入取代孩子對自我的挑戰與努力,那麼留給他們的只是更多的依賴!不是嗎?!從「觀察」這兩個簡單的字,可以想見這真的是一門很深的學問,而且孩子身上還有許多的秘密尚待我們去挖掘啊!
文:黃凱祥
種籽蒙特梭利托兒所園長
育達商業科技大學幼保系兼任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