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語言能力大發現--共玩共讀 自然學語言
作者:葛麗塔
時間:2007-01-13 22:33
文∕楊毓菁
一、共玩共讀 自然學語言
先學母語,還是雙管齊下?
6個月大的文文正非常好奇地看著右邊的玩具,忽然,左邊的喇叭發出「a」的聲音,文文馬上轉過頭看向左邊;過一會兒,左邊再傳出「i」的聲音,猜猜看,文文這次會再轉頭嗎?
嬰兒的語音區辨無國界
這是Dr. Kuhl針對美、俄、法、台灣等各國寶寶做的研究,每個像文文一樣6、7個月大的寶寶都能準確抓到母語的音節,聽出語音中的細微差異,甚至對外語的語音差異也都抓得很精準。
「孩子是真正的世界公民!雖然1歲以後才開始講出第一個字,但是嬰兒都在聽我們講話,大腦逐漸形成語言的網絡。」Dr. Kuhl表示,各種環境、文化下的嬰兒就像拿起網子捕抓周遭聽到的聲音似的,在聽的同時,吸收不同的語音。
1歲後失去世界公民資格
問題是,成人就沒有這種好聽力,日本成人無法分辨 /r/ 、/l/ 的差別,因為我們成長到某一階段,就會受到文化的影響與母語習慣的限制。
語音無國界的孩子在幾歲以後,就變得跟大人一樣呢?Dr. Kuhl在美國、日本、台灣寶寶的研究中找到答案。每一國的寶寶語音敏感度在6~8個月大時都非常好,10~12個月大後,日本寶寶對外語的語音區辨能力開始走下坡了;由於日語發音裡只有 /r/ 音(らりるれろ),/l/ 則是美語發音,兩個月前聽音犀利的日本寶寶,現在已經無法分辨 /r/ 、/l/ 的差別了!
「12個月大的寶寶開始專注聆聽母語的語音,就接受了母語習慣。」Dr. Kuhl發現各國寶寶的時間點都一樣,台灣寶寶此時更能敏銳辨識中文語音的差異,美國寶寶對其他語言的敏感度也降低了。
共讀共玩 效果加分
玩遊戲可以幫助寶寶學會其他語言嗎?
Dr. Kuhl請台灣研究生唸中文故事給9~12個月大的美國寶寶聽,也帶他們玩玩具;從腦波變化與觀察研究都顯示,他們總共聽到了33000個中文音節,學習效果非常顯著。
「孩子第一次聽到某種語言時,大腦就會分析、分辨與學習語音。」Dr. Kuhl強調,前提是要有人陪他們學習,在自然的共讀或共玩之下,孩子才會學得更好。
這些寶寶如果沒有持續學習中文,之前學的可以記多久?他們9個月大時學得很高興,14個月大時還記得,等到18個月大時就忘光了;不過別忘了,他們只接受過一個月的中文刺激,這樣的成就已經很驚人了!
二、母語互動形成大腦語言地圖
語言學習有關鍵期?!
語言學習有關鍵期嗎?Kuhl想從孩子移民外國的年齡研究,得知第二語的學習效果。她發現,孩子3~7歲,語言學習能力可維持一定水準;但若到8歲,甚至青春期才移民,學第二語言會比較困難。
孩子出生時,大腦中有上兆個神經細胞,神經元彼此沒有聯結,接受刺激後,神經元突觸開始聯結,3歲時,突觸連結數目已比成人多出三倍。但青春期時突觸連結有了改變,大腦會逐漸修剪不必要的連結,所以大人學習第二語言不像寶寶那麼快,而且學習語言很重 要的關鍵,還是要在自然環境下學習。
母語互動形成大腦語言地圖
到底寶寶該學幾種語言,才不會過多或太少?如果父母會好幾種語言,加上外籍女傭,孩子接觸五種以上的語言,就能變成多語寶寶嗎?
其實,孩子的聽覺認知只對母語語音敏感;「寶寶的大腦可以敏銳抓到母語中細微之處,而母語者才能表達母語中細微的差異,孩子與母語者對話,學到的才會是精準的語言」Dr. Kuhl說。
例如爸爸是美國人,媽媽是台灣人,孩子很快就能學好父母各自的母語;就算台灣父母能操多國語言,孩子最快學會的,也還是父母最常跟孩子對話的一種語言。至於外籍女傭要對孩子說自己的母語,還是講零星的中文呢?答案已經呼之欲出了。
「孩子的大腦會自動統計聽到的語音資訊、出現的頻率、分佈的機率,他們以聽到的語言做出統計表,自然呈現各種語音語法的地圖。」所以媽媽講中文、阿公講台語、爸爸講日文,孩子自小跟他們接觸,就可以與他們對答如流。
但是Dr. Kuhl初步研究發現,雙語環境下長大的孩子,第一次開口講話或發生第一個詞彙的時間不見得會在12個月大,可能會往後延一點。好消息是,這些寶寶的認知能力似乎較好,思考模式也較有彈性。
三、類別化能力催化語言發展
在1歲開口說話前,接受、處理語音訊息時,孩子早已開始發展對語言的理解,語言與認知發展密不可分。
9~10個月是發展關鍵
Dr. Plumkett與博士候選人胡中凡在牛津大學的嬰兒實驗室研究發現,孩子出生後雖然可以聽到媽媽說的話、可以看到事物,但視覺是視覺、聽覺是聽覺,他們還需要時間整合感官的訊息;直到9~10月大時,認知發展比較成熟,可以同時抓取訊息,並統合感官,才能發展出「類別化能力」。
「類別化能力」讓孩子迅速辨視陌生事物,能根據各種物體的特徵進行分類,分辨出物體特徵之間的關係(共變性),他會發現「這個事物和..很像」,使他在學習過程不必看到一個就記憶一個,以免花費認知資源,學習才能更有效率;甚至與後來的字彙學習、兩歲的語言爆炸現象息息相關。
「類別是一種很高的認知基礎,因為人類有類別化、推論的能力,得以認識更多的東西,將其中的意義更細緻化、更豐富化。」胡中凡說。
視聽統合點名做記號
當孩子聽到媽媽說:「這是狗狗」,也在媽媽指引下看到狗,就知道狗就是「狗狗」,以後看到狗就知道要唸出「狗狗」。當孩子結合眼睛所見與耳朵所聽,慢慢知道這些影像或物體的「名字」;字彙就在孩子的認知下慢慢產生了;這個過程就是「標籤化」(labeling)。
其他研究也發現,孩子對於有「名字」的物體,辨認學習特別快,但若每次看到汽車,卻沒有聽到大人說「汽車」,就會學的很慢。
自動升高分類層次
有趣的是,「標籤化」改變了視覺分類的過程,提升分類的能力。看到桌子,媽媽會說「桌子」,看到車子,媽媽會說「車車」,孩子得以把生活上接觸到的物品一一分類。
Dr. Plumkett的研究更發現,當孩子同時看到桌子、椅子、茶壺、杯子時,媽媽只告訴他一個詞「家具」時,發現孩子居然可以提升這些物品的類別層次,知道這些東西都叫「家具」!
桌子、椅子是已經被孩子命名的物品,媽媽卻另外稱呼它們新命名「家具」,孩子會馬上推論,桌椅之間一定有共同的特性;日後就算他發現從未看過的茶壺也叫「家具」,孩子就會發現茶壺和其他「家具」的共通性,也了解到茶壺應該放在廚房,如此一來,語言和物品就結合起來了。
「語言是一種很武斷的符號,如果聽覺和視覺沒有連接起來,我們所聽到的聲音其實是沒有意義的。」胡中凡說,在這種思考下,就可以知道單憑聽錄音帶或看錄影帶學語言,孩子無法在生活環境中找到辨識的線索,學習效果有限。」
兩歲的語言爆炸期
到了兩歲,你會發現孩子忽然會講好多話,為什麼忽然冒出這麼多詞彙呢?
胡中凡推測,當類別能力更成熟後,孩子一聽到語音,就能尋找相對應的事物,並剔除不同類的事物,才能很快地學習語言,時機成熟,就會產生孩子的「語言爆炸」現象。
語言能力絕不會憑空出現的;當孩子聽到語言就會連結到不同事物,看到新事物時,也會回想並結合聽過的語言中最適合的事物,字彙量才會突飛猛進。但是9個月大的標籤類別化與兩歲的詞彙爆炸期相隔約一年,什麼導火線引發了孩子的語言爆炸?目前還無法下定論。
適時刺激比大量刺激更重要
胡中凡建議,孩子的感官一定要先成熟,神經突觸才會連結更多更遠;9~10個月時,大腦細胞連結到不同感官區域,視覺與聽覺等感官得以統整,孩子可以迅速分類看到聽到的事物,接下來神經觸角拉更遠了,孩子更有能力處理更複雜的訊息。
四、媽媽語與真人自然互動 學得更好
媽媽語的魔力價值
看到可愛的寶寶,每個人──尤其是父母,都會發出一種特別的語言,獨特的韻律、較高的語調、誇張的抑揚頓挫及較慢的說話速度,與成人間的對話方式完全不同;但也曾經有人反對,認為孩子沒必要聽媽媽語。媽媽語對語言發展,是助力還是阻力?
研究顯示,孩子非常明顯地超愛媽媽語,他也會試著聽成人平穩的講話音調,一旦聽到媽媽語就樂此不疲了。「講媽媽語的重點是在音調,不在字詞內容。」Dr. Kuhl發現,即使是外國媽媽用媽媽語講話,孩子都愛聽。問題是,媽 媽語對孩子的語言學習有價值嗎?
從音調中找到語音線索
分析媽媽語的聲學線索,會發現媽媽語很明顯地拉長聲音,且把字詞說得更清楚,發出的語音不但「擴大」與原本語音之間的距離;「在媽媽語中通常會加強自己文化中重要的語音線索,像台灣媽媽就會特別加強三聲或四聲的頻率差異,如「媽、麻、馬、罵」,孩子可清楚分辨聲調的差異。」Dr. Kuhl說,這是對寶寶最好的語言提示,孩子會更注意父母發出的聲音。
媽媽語對大腦的發展和形塑非常重要;Dr. Kuhl也認為,要對語言產生社會性的興趣,才能學習語言;反之,如自閉兒對語言和互動都不感興趣,語言發展就有困難。
視聽產品學英文=No learning?
整天播放語音影像,就可以讓孩子學會第二語嗎?目前沒有任何科學證據證實;倒是Dr. Kuhl找到了意想不到的答案。
每個寶寶看到電視影像時,都爬到螢幕前,很專心看電視中的影像,但語言發展卻完全沒效果!電視影像與聲音對大腦來說,完全沒有學習或儲藏的作用!
電視影音無法取代真實互動
「學習語言的另一個前提,是要有「真人」陪他們學習。」Dr. Kuhl認為,有人在身邊,孩子會比較興奮,人的動作與說話,會讓孩子集中注意力在此人身上。
尤其9個月大的寶寶已經可以跟著大人眼球的方向追視,當父母看著杯子,孩子就會跟著看;父母把杯子舉起,孩子也會看著杯子。「這種能力可幫助孩子把語音訊息中不同的區塊分割出來。」Dr. Kuhl說,電視、DVD絕不可能有這種真實互動出現。
孩子非常專心看電視,可能只是因為聲光效果吸引,但要把話學進去,還是要塑造自然的學習環境,看書、與爸媽說話、親子共玩等親子互動才是關鍵所在。
玩伴團體 孩子學語言的好方法
讓孩子與不同文化的孩子成為玩伴團體,是Dr. Kuhl在女兒小時嘗試過的方法。當時住家附近有一些以西班牙語為母語的媽媽,常邀請孩子們到家中玩,在大家都用西班牙語對談之下,Dr. Kuhl的女兒因此學會了道地的西班牙語。
「唯有在與人互動的自然環境下學習語言,效果較佳。此外,孩子會互相影響與模仿,會想要說同儕的語言。」Dr. Kuhl認為,過於正式的教學環境是無法讓孩子學會語言的。
文章來源:學前教育
http://www.hsin-yi.org.tw/preschool/
- May 04 Fri 2007 09:38
寶寶語言能力大發現--共玩共讀 自然學語言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