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透視記憶來看孩子的壞息慣

透視記憶
Memory: from mind to molecules
  • 作者:史奎爾,肯戴爾/合著
  • 原文作者:Larry R. Squire
  • 譯者:洪蘭
  • 出版社:遠流
  • 出版日期: 2001年09月15日


    我們在陪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不知不覺的『幫』孩子養成壞習慣而不自知!
甚至於未曾意識到『習慣』對孩子日後有著深遠的影響, 成人和幼兒在交互影響之下互動著, 孩子為了『掌握』大人的行為,可能用哭、鬧、撒嬌等各種方式,想盡辦法就是要影響我們對待他的方式或是決定, 家裡不同的成員,待孩子的方式當然也會有所不同, 如果家中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孩子,每個孩子性格互異,我們和孩子的互動語言或互動也會在程度上有所差異, 孩子在面對成人時,他會因著不同的對象而採取不同的策略!!

     比如碰到阿公、阿嬤時,就得吃飯配著電視、盤腿坐在沙發上等著人餵, 一旦回到家時,在爸爸、媽媽面前就乖乖的吃飯。在園所中,常常會聽到爸爸媽媽反應孩子的行為和學校有很大的差異,其實,這就是孩子在面對不同的環境、人、尺度不同之下的行為反應。

    孩子在生活中的各種作息習慣,與主要照顧者有著連動關係, 作息晚的父母,孩子也會跟著晚睡, 家裡太雜亂,也無法期待孩子未來的學習會很有結構, 他的書桌也會亂七八糟,更可能丟三落四! 這一切都深深的刻印在記憶之中,吃飯的習慣、讀書的習慣、生活的習慣、說話的習慣,一旦養成了,真的 很難改掉!!

   不過,如果我們警覺性不夠,壞習慣可是會悄悄的進入我們的大腦。

   我們常聽說,當壞習慣一但養成就很難改掉,而一個好習慣的養成卻是一條漫漫長路。當我們進一步瞭解大腦運作的道理之後,就越能理解孩子行為的源由,以及對孩子教養該注意的地方。透視記憶這本書提到的觀念提醒了為人父母的我們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甚至是生活的細節與習慣,而這一切都跟我們『大腦的記憶』有關。

   記憶不是一個單一的心智組織,它有兩個基本形式:陳述性記憶和非陳述性記憶,這兩種記憶各有各的神經系統與儲藏方式,而且都各有意識和潛意識的效應。所以 我們了解為什麼會「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必須用「記憶的潛意識在作用」的觀點去理解。

   小孩子的壞習慣很難戒除掉,因為習慣化的非陳述性記憶是直接儲存在掌管習得行為神經元的突觸上。記憶來自神經元的改變,習慣化的神經元是神經通路的一份子,習慣記憶儲存在做出這個行為的神經迴路中,一旦迴路形成,要經過很久沒有刺激突觸的連結才會縮回。海蝸牛在經過十次刺激後,所形成的連結要過三個月才會再縮回去。

   所以這就是為什麼戒除一個壞習慣要比建立一個好習慣多花十倍的力氣與工夫。了解到這一點,父母和師長能不戒慎恐懼嗎?校長能夠上舞廳喝花酒而不怕影響學生的價值觀嗎?

文/洪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種籽幼兒園 的頭像
    種籽幼兒園

    員林種籽蒙特梭利幼兒園的部落格

    種籽幼兒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